微信公众号 新浪微博 抖音二维码 快手二维码 吉林省涉法涉诉信访一体化受理中心
当前位置:首页-法治视野
法治视野
张晓津: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时间:2023-11-14  作者:  新闻来源: 【字号: | |

开栏的话


时隔三年,万众期待的第八届全国十佳公诉人暨全国优秀公诉人业务竞赛终于即将到来。群贤毕至,精英荟聚,春兰秋菊,各擅其长。三年磨剑,今朝出鞘;风起云涌,拭目以待。即日起,最高检新媒体推出“十佳公诉人大家谈”特别报道,对话往届全国十佳公诉人代表和专家评委,敬请关注。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专访首届全国十佳公诉人、最高检第四检察厅厅长张晓津



答题人、命题人、评题人
在全国十佳公诉人
暨全国优秀公诉人业务竞赛
走过的23个年头里
他的身份在不断变化
这种变化在细碎的时光里留下的印记
也见证着业务竞赛的蝶变升级

见到最高人民检察院第四检察厅厅长张晓津的那天,是他刚从国外出访回来的第二天。尽管行程紧凑,他的脸上却丝毫没有疲惫的神色。相反,在采访中,能感受到他对公诉职业的情怀,以及对业务竞赛的特殊情感。此次采访的话题从他获得首届全国十佳公诉人说起。


“当时,在实务界和理论界都非常知名的大咖来担任我们的评委,我的内心既有些紧张,也有一些兴奋。”张晓津笑着告诉记者,在2000年举行的首届全国十佳公诉人暨全国优秀公诉人业务竞赛史无前例,竞赛的内容和形式都无从得知,当时他也会感到有些迷茫。然而,在竞赛过程中,可以见到多位平时只能在纸面上“会面”的专家,这令彼时作为答题人的张晓津有些欣喜。经过激烈的角逐,张晓津摘得桂冠,入选首届全国十佳公诉人。

2004年12月,张晓津进入最高检工作。两年后举行的第三届全国十佳公诉人暨全国优秀公诉人业务竞赛,成为了他人生的一个转折点——从首届竞赛的答题人,转变为参与竞赛的命题人。


对于张晓津而言,2006年举行的第三届全国十佳公诉人暨全国优秀公诉人业务竞赛是一个转折点——在被问及设计竞赛题目要有哪些考量时,张晓津给出的第一个答案是“以办案为中心”和“问题导向”。



这一点在第七届全国十佳公诉人暨全国优秀公诉人业务竞赛中可以略窥一斑。与以往相比,在比赛环节和内容设置方面,该届竞赛专门增加认罪认罚案件实务笔试环节,成为备受关注的一大亮点。“实务笔试的案例考题,设置了与认罪认罚从宽制度适用相关的热点难点,比如,控辩协商、量刑建议、程序转换等。”作为该届竞赛的命题参与人,张晓津说,考题设置还紧扣办案、紧贴实践,更多关照全国范围内司法实践中的常见多发问题,以及工作中大家反映比较多的疑难问题、热点问题。

今年,最高检党组明确指出,要把“高质效办好每一个案件”作为检察履职的基本价值追求。如何培养公诉人更好高质效履职办案,应当注重哪些方面?“要更加注重‘能力导向’,注重对客观性证据的审查能力,准确归纳案件事实能力,这对于高质效办好刑事案件很关键。”张晓津进一步解释道,因为口供也好,证人证言也好,是易变的。面对这种易变的证据,仔细审查客观性证据,是办案质效能够立得住的关键。

见贤思齐焉。日常中,提起“全国十佳公诉人”,映入脑海的词汇不乏“优秀”。随着采访话题的深入,这样的问题被抛出:“优秀的标准是什么?一名优秀公诉人是如何炼成的?”


在张晓津看来,“全国十佳公诉人”不仅是一个荣誉称号,更可以起到一种示范引领作用。“实际上,业务竞赛这个平台是为每一位公诉人提供的。比对着优秀的标准,进而找到努力的方向和路径,这也是业务竞赛的意义所在。”




首届全国十佳公诉人暨全国优秀公诉人业务竞赛举行时,通讯工具尚不发达。“但在当时结下的友谊,一直延续至23年后的今天。我们会不时交流、相互学习,还可以面向全国,审视自己所在地区办理的同类案件,彼此切磋借鉴,共同成长进步。”在一份热爱的职业生涯里,有志同道合者同行,或许这也是张晓津持续对工作葆有热情的原因之一。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对于检察官这份职业来说,若要高质效履职,葆有工作热情是底色,在专业领域深研更是不可或缺。对于张晓津来说,保持学习已经成为了一种习惯——

最高司法机关主办的刑事法学刊物,他工作之余会认真研读;


刑法、刑事诉讼法领域专家学者的有关著作,他会放在案头随手翻阅;


对于刑事司法实践中的热点难点,他会与实务专家悉心共研……


在张晓津看来,这种持续不断的学习力,是业务竞赛带给他的一个积极正向影响。



作为十佳公诉人、优秀公诉人中的一分子,张晓津内心始终保持一份警醒,一种不待扬鞭自奋蹄的自觉:“我的能力水平有限,但是我很珍视‘全国十佳公诉人’这个荣誉称号,我要身体力行维护‘全国十佳公诉人’的良好形象。”


对于每一位兢兢业业履职的

检察人而言

这种维护职业荣誉感的自觉

来自人民群众对检察机关

高质效履职的认可

对新时代公平正义的期待




本网网页设计、图标、内容未经协议授权禁止转载、摘编或建立镜像,禁止作为任何商业用途的使用。
版权所有:吉林省人民检察院
控申举报电话:0431-87082004、87082019  邮编:130022
网站备案号:京ICP备10217144号-1